top of page

青年種子培力计划

政府的決策很多時候都是由上而下,由少數人決定了多數人的生活。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不公平的現象、令世界更美好。我們也相信民主的實踐就是讓人民對自身的社區擁有更多的決策權,由下而上擬定政策,讓人民自主。因此,我們需要栽培更多有動力及勇氣的青年去實踐想法,讓青年參與社區,遍地開花。

 

隨著時代不斷的改變,培訓新一代的青年、注入社區的一股新生力量是必然趨勢。『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青年種子培力計劃希望能在過程中有效凝聚社區共識、喚起青年對環境意識、社區營造概念、環境美學的認知等,並提出合適行動方案。

 

我們邀請青年加入種子培力計劃,共同參與社區營造,引領青年走人社區、瞭解在地,協助並懂得深耕社區,提供青年發揮創意及能夠在自己的職涯專長與興趣中找到平台。

青年種子培力計劃 2.0

“如果,你想為家鄉做些事情,對居住的社區有憧憬,卻不知從何開始…”

“如果,你是社團活躍分子,辦過大大小小的慶節活動,想有不一樣的點子…”

“如果,你有把家鄉打造得更美好的願景,卻苦無啟發及動力…”

  那,歡迎你即刻報名加入『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青年種子培力計劃 2.0。

 

每個社區的經營模式各不相同,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景觀、生活機能和人文歷史;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社區關系也都不一樣。

 

培力計劃即將安排到3個不同社區實地考察,體驗參與和了解各社區經營的多樣化,相信會帶給你激蕩與火花,並有行動力!

「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 青年種子培力計劃2.0 

主辦單位:新新村社區聯盟

對象:有理想、有活力、有熱忱的青年,推動社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

名額: 只限20人 

《記憶與痕跡—新村建築的構築演進》展覽

由UCSI 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呈現,本展覽主要以UCSI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師生幾年的新村建築勘查成果,內容包括舊照片、舊地圖、建築測繪圖以及模型等等,加上對各地新村在進行不同的時期的建築型式的分析資料等等,讓民眾更容易瞭解新村環境,尤其建築的特徵及多樣性,以協助推廣新村文化與建築遺產保存的概念,也期待有朝一日新村歷史可以被正式記載為馬來西亞國土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ℹ️ 展覽詳情

 

日期:2-3/7/2022

時間:10.00am - 5.00pm

地點:仁嘉隆四知堂

 

展覽說明:

 

新村乃我國在1948年至1962年緊急狀態時期(Emergency Period)的產物。當時英殖民政府為阻絕共產主義思想在馬來亞民間滲透,透過畢禮斯計劃(Briggs Plan)將全國大部份的華人由墾殖地強迫遷移至管制區內,成立新村,包括設立圍籬限制村民行動、食物管制等等。1954年全馬境內的新村數量多達480座,共移殖了約57.3萬人,其中華人佔約86%。隨著時代的改變,在新村出生的人口逐漸增加,到了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左右達到高峰期。

 

由於新村始於二戰結束後不久,以當時候的政府的經濟資源的情況看來,新村規劃的最主要的原則是動用最少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效果。因此最終採用的概念,即讓各新村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時讓居住在新村的居民享有部份的自主權,包括文化、宗教、教育等等。畢禮斯計劃最終在強制執行下達到貫徹的效果。馬來亞獨立後五年(1962年),新政府宣佈結束緊急狀態,而新村則逐漸成為開放式社區,成為馬來西亞獨特的城鎮居住文化。

 

開放之後,新村乃延續著自給自足的文化特徵,村民分別從周邊環境中獲取資源,例如農業、漁業、種植、家庭乃至小型工業等等,發展出有別於城市生活的新村文化。隨著時代改變,加上都市人口迅速增加,位於都市範圍內的新村已經逐漸都市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些土地逐漸被轉換為商用土地,並被建設集團收購,改建為高密度共管公寓。另外,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關係,新村的土地擁有權乃屬於政府,村民只能向政府申請30年或60年的使用地契。因此在土地歸屬的條件限制下,一般上村民對家園管理改善持有消極的態度。種種的原因,使得一般人的眼中,新村即為落後、混亂、不合時宜的老舊居住環境。

 

本展覽主要以UCSI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師生幾年的新村建築勘查成果,內容包括舊照片、舊地圖、建築測繪圖以及模型等等,加上對各地新村在進行不同的時期的建築型式的分析資料等等,讓民眾更容易瞭解新村環境,尤其建築的特徵及多樣性,以協助推廣新村文化與建築遺產保存的概念,也期待有朝一日新村歷史可以被正式記載為馬來西亞國土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