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聆聽社區歷史的低語,
感受社區文化的綿延。
每個社區都充滿故事和生命力,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走進社區,彷彿進入了一本古老而又活生生的書籍,裡面記載著一段段動人心弦的故事。或許是那棵老樹下曾經的悄悄話,或許是那間歷史悠久的建築中所藏的深厚文化底蘊,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從民辦文物館至人文導覽
—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與加影人文驛站
李成金老師,人稱 Cikgu Lee,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館長。他移居加影32年,曾經於加影中學當教師。卸下老師一職便開始投入在加影人文歷史工作上。這幾年他遊走田野,勘察及考證烏魯冷岳縣,收集並系統性整理歷史資料,趁一些見證過歷史的老人還在世,趕緊訪問他們,以「搶救」地方史。
當年他配合18個加影華團組成的聯誼會,共同研究為烏冷的歷史及發展,研究方式包括老人口述,以及從國家檔案丶神廟及墓碑收集資料。 而後成立了大馬首間民間籌辦的文物館—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位於加影商礦公會樓上,用作收藏及展示歷史文物。
每個文物都有歷史故事,文物館裏面的文物、器材、器具、都是整個社區捐獻出來的。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每個星期都有人預約來訪,包括外國及本地的學者,學校的學生也會找他合作做一些社區計劃。
文物館主要定位是帶動整個加影及烏魯冷嶽社區的人文修養,同時推動大家對文化的認知。文物館也訓練一批古跡導覽員,讓外地人和當地人可以更了解當地老街、老廟等古跡背後的精彩事跡。
如今李老師希望透過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及加影人文驛站帶動新村社區以新的面貌出現也希望新血能為自己的社區或新村貢獻力量。
將生命奉獻於吉蘭丹華人遷徒文史記錄
—黃崇銳老師
黃崇銳老師,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祖籍廣東花縣客家,與夫人譚麗屏均是華校教職員.。退休後,因為受表舅敘述的歷史史記啟發,開啟了他研究吉蘭丹華人遷徙史的工作。
最初從翻查古書和歷史文獻開始,如今他已走進多座華
人村落,進行實地考查、家訪、口述歷史等研究工作。位於吉蘭丹哥打峇魯唐人坡新村裏的吉蘭丹歷史及文化協會會所也是黃老師的住家。他把家裏空間辟為協會的文物史料展覽所,裏面擺放了這些年來所收集到的丹州華人文物及史料。
尤其甲必丹謝清輝遺留下的文物,如牌匾、對聯及舊木家具等,均是彌足珍貴之物. 這裏的華人,每家每戶都有祖先的位,牌位記載了先人的生、卒年代、籍貫、家屬、甚至遷徙的經歷,這些都是研究吉蘭丹華人遷徙年代和歷史遺跡重要的依據。
現年89歲的黃老師所收集整理的資料完整度已有90%,但他並未就此止步,他堅信自己仍能繼續其研究工作,更期許未來有熱心人士能夠傳承和延續下去。
客家新村補天穿
“做死唔夠補天穿” —— 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 。
“自我在福聖宮擔職這麼久,從來沒慶祝補天穿,而這是破例的第一次。” 蕭億興老先生--目前為福聖宮問,也是知知港新村裏少數已經年屆八十一的長者。
天穿日是傳統客家人慶祝的祭神節日,源自於女媧補天傳說,據說當時天空穿洞了,導致大雨不停,一切農作物都被雨水淹沒了。 “做死唔夠補天穿”,簡單一句客家話流傳至今,告誡著客家人天穿日要把天上的洞補回去,以防年成失收。而這一天只許祭神遊樂,不能工作,不然就會 “一年到暗褲穿窿(意指褲袋一整年都會破洞)”。
蕭老先生依稀記得年幼時村子裏歡慶補天穿的情景:父母都在家不工作、小孩子就會在家裏幫媽媽準備釀料,制作釀豆腐、釀苦瓜和炸年糕等等。客家人相信說要補全天上的洞就要靠這些沾粘性的食物,因此他還打趣地說“補天穿,就是講究吃而已”,當中夾帶著與家人共聚的時光及念想情感。
然而這些溫馨記憶並沒有傳承給年輕一輩, “天穿日”對村子裏的人漸漸變得陌生而遙遠。 今年的農歷正月二十,知知港新村、雙溪文都新村和古打靈新村,聯手舉辦一場跨村的天穿日。讓慶典為新的一年註入新希望和好運氣,也期許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華都新村:美食攻略地圖
身為一個旅客,經常拿到的地圖顯示的大多是地理位置,你有否想過一張地圖也能夠承載著記憶與味道?
來自檳州威南省的華都新村美食攻略地圖不僅標誌地理,也承載著居民的情感。透過村民們的集體投票,一起票選最好吃的美食。
這張美食地圖由幾位社區熱血年輕人與新村村委會發起,並合力制作而成。原來,食物也可以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連結,這就是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