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文
​文

從民辦文物館至人文導覽

—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與加影人文驛站

李成金老師,人稱 Cikgu Lee,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館長。他移居加影32年,曾經於加影中學當教師。卸下老師一職便開始投入在加影人文歷史工作上。這幾年他遊走田野,勘察及考證烏魯冷岳縣,收集並系統性整理歷史資料,趁一些見證過歷史的老人還在世,趕緊訪問他們,以「搶救」地方史。

當年他配合18個加影華團組成的聯誼會,共同研究為烏冷的歷史及發展,研究方式包括老人口述,以及從國家檔案丶神廟及墓碑收集資料。 而後成立了大馬首間民間籌辦的文物館—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位於加影商礦公會樓上,用作收藏及展示歷史文物。

每個文物都有歷史故事,文物館裏面的文物、器材、器具、都是整個社區捐獻出來的。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每個星期都有人預約來訪,包括外國及本地的學者,學校的學生也會找他合作做一些社區計劃。

文物館主要定位是帶動整個加影及烏魯冷嶽社區的人文修養,同時推動大家對文化的認知。文物館也訓練一批古跡導覽員,讓外地人和當地人可以更了解當地老街、老廟等古跡背後的精彩事跡。

如今李老師希望透過烏魯冷岳社區文物館及加影人文驛站帶動新村社區以新的面貌出現也希望新血能為自己的社區或新村貢獻力量。

將生命奉獻於吉蘭丹華人遷徒文史記錄

—黃崇銳老師

美食

黃崇銳老師,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祖籍廣東花縣客家,與夫人譚麗屏均是華校教職員.。退休後,因為受表舅敘述的歷史史記啟發,開啟了他研究吉蘭丹華人遷徙史的工作。

最初從翻查古書和歷史文獻開始,如今他已走進多座華人村落,進行實地考查、家訪、口述歷史等研究工作。位於吉蘭丹哥打峇魯唐人坡新村裏的吉蘭丹歷史及文化協會會所也是黃老師的住家。他把家裏空間辟為協會的文物史料展覽所,裏面擺放了這些年來所收集到的丹州華人文物及史料。

尤其甲必丹謝清輝遺留下的文物,如牌匾、對聯及舊木家具等,均是彌足珍貴之物. 這裏的華人,每家每戶都有祖先的牌位,牌位記載了先人的生、卒年代、籍貫、家屬、甚至遷徙的經歷,這些都是研究吉蘭丹華人遷徙年代和歷史遺跡重要的依據。

現年89歲的黃老師所收集整理的資料完整度已有90%,但他並未就此止步,他堅信自己仍能繼續其研究工作,更期許未來有熱心人士能夠傳承和延續下去。

美食

​客家新村補天穿

“做死唔夠補天穿” —— 客家傳統文化的傳承 “自我在福聖宮擔職這麼久,從來沒慶祝補天穿,而這是破例的第一次。” 蕭億興老先生--目前為福聖宮顧問,也是知知港新村裏少數已經年屆八十一的長者。

天穿日是傳統客家人慶祝的祭神節日,源自於女媧補天傳說,據說當時天空穿洞了,導致大雨不停,一切農作物都被雨水淹沒了。 “做死唔夠補天穿”,簡單一句客家話流傳至今,告誡著客家人天穿日要把天上的洞補回去,以防年成失收。而這一天只許祭神遊樂,不能工作,不然就會 “一年到暗褲穿窿(意指褲袋一整年都會破洞)”。 

蕭老先生依稀記得年幼時村子裏歡慶補天穿的情景:父母都在家不工作、小孩子就會在家裏幫媽媽準備釀料,制作釀豆腐、釀苦瓜和炸年糕等等。客家人相信說要補全天上的洞就要靠這些沾粘性的食物,因此他還打趣地說“補天穿,就是講究吃而已”,當中夾帶著與家人共聚的時光及念想情感。


然而這些溫馨記憶並沒有傳承給年輕一輩, “天穿日”對村子裏的人漸漸變得陌生而遙遠。 今年的農歷正月二十,知知港新村、雙溪文都新村和古打靈新村,聯手舉辦一場跨村的天穿日。讓慶典為新的一年註入新希望和好運氣,也期許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華都新村:美食攻略地圖

身為一個旅客,經常拿到的地圖顯示的大多是地理位置,你有否想過一張地圖也能夠承載著記憶與味道?

來自檳州威南省的華都新村美食攻略地圖不僅標誌地理,也承載著居民的情感。透過村民們的集體投票,一起票選最好吃的美食。

這張美食地圖由幾位社區熱血年輕人與新村村委會發起,並合力制作而成。

原來,食物也可以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連結,這就是新村。

建筑设计
建筑
​设计

​沙叻秀新村圖書館改造計劃

位於吉隆坡的沙叻秀新村於2019年申請新村發展部公共建設提升撥款,為村內圖書館進行升級改造。處於沙叻秀新村民眾大會堂和幼兒園走廊尾端的小小圖書館成立了約12年。圖書館的前身是民眾大會堂的廚房,其空間構造、地理位置、環境等,都不是理想的閱讀空間,閱讀風氣也逐年下降。

為此,當時新村管委會決定通過設計將其改造成更多元使用的公共空間。歷史超過半年的環境及場地勘測,專業建築師與社區居民的密切討論和決議,最終完成改造的沙叻秀社區圖書館現以呈現全新面貌。

 

擔任圖書館改造計劃的建築師 ——鄭達馨,從新村民宅作為啟發,運用木工、手工的感覺,讓其外觀更有溫度。設計上讓戶外與室內空間結合,以一種半開放式空間、更”走向人群“的設計想法融入圖書館。

专题
专题

《新新村:社區聯盟》發揮互助精神,自主串聯社區資源

華人新村向來是華社關註的課題,過去在國陣執政時期,一直都是由馬華公會的部長出掌新村發展的事務,惟隨著希盟政府在 2018 年經過首次政黨輪替,由房地及地方事務部長祖萊達出掌該部門,並委任前霹靂十八丁州議員蔡依霖出掌新村發展部事務官。

polaroid.png

蔡依霖(社區工作者,前新村發展部事務官)

在蔡依霖及其團隊在過去 22個月的串聯下,打破過去國陣政府著重硬體建設作為新村發展的主軸,改以社區營造的為方向,提出致力於活化新村的《新新村》概念。其中我們也看到該部門曾在 2019 年舉行的《新村領袖培力大會》,包括邀請新村管理委員會及專家學者進言,為新村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討論。 

惟無奈政局的改變,導致《新新村》的項目只能擱淺,惟蔡依霖及其義工團隊們有感過去 22 個月的努力不該就此停擺,因此他們希望藉由《新新村》的基礎,以《新新村: 社區聯盟》的非政府民間方式,以網站為平臺串聯各社區的力量與資源,協助社區裏的小市民、文化推動者及小商家渡過難關。 

她指出,在《新新村:社區聯盟》的網站推出後,會先同參與的社區組織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目前的計劃及所面對困難,扮演孵化器的角色,深度協助他們有效落實各項計劃,目前已經有超過 30 多個單位已經入駐參與聯盟單位。  

“我覺得我們現在是扮演整合資源的角色,這些資源可能是政府推出的各項獎掖計劃,或是社區裏的有誌人士,因為往往資源都是散落在民間,包括人才、技術、經驗等,借此達到社區互助的初衷。” 

過去《新新村》項目有一大特點,即希望透過新的概念發掘新村的特色與價值,讓更多資源註入新村的發展,從而發揮每個新村的特有價值,包括鼓勵各領域的人才共築新村公共空間,達到跨族群、跨界、跨領域等方面的合作。 

在《新新村:社區聯盟》的平臺上,同樣將延續這一特點,對此,蔡依霖坦言,目前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平臺給予全馬各地的有誌於投入社區工作的朋友,建立起社區聯盟的共識,打開民主的空間,給予不同領域及圈子的人跨界進行交流和討論,以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place.png

​新村公共空間

“我們明白很多人對時下政局的無奈及無力,但我們相信,社區互助與同行可以產生更多正面能量,讓大家可以多一些扶持,少一些氣餒,民主轉型不會一蹴而成,一步到位,很多事情如果等政府來做肯定是個無止境的等待,倒不如集合大家的力量,將問題盤點出來,摸著石頭慢慢過河,這是社區聯盟成立的最大意義。我們沒有具體方案,我們也不專業,但我們願意拿出這份誠意來讓去試試看。” 

對此,曾經在體制內擔任負責新村發展部事務官的她坦言,社區聯盟的參與夥伴都是以義務性的非盈利組織的形式運作,這也是這個聯盟的核心價值,因為參與人士是自發性地為社區 所面對的問題發聲。

打破政治角力,強化民主參與

過去房地部向來是執政聯盟中華基政黨的必爭官職,自然是希望新村事務的貢獻,能夠引起華社的青睞,贏得選票紅利以鞏固政治版塊。 

《新新村:社區聯盟》的發起人蔡依霖則認為,過去由上而下的政治委任並無法真正帶動及培力社區,僵化的組織模式,形式化的活動,讓很多有潛力的新村社區逐漸失去了活力。民間版的社區聯盟,是個由下至上的創新嘗試,能以更積極的角色參與社區改造。 “我們應該跨出政黨的舊思維,展開新的可能性,凝聚社會更大共識為目的,藉由公民意識的提高,對未來社會的整體發展才能帶來正面的效果。” 

orang.png

社區人文導覽

她也以馬來西亞在防疫的情況為例,社會的救濟往往是由社區的公民組織發動起來, 代表民間其實是有這個力量去為自己的社區進行改造,而社區聯盟則是扮演對接的角 色,提供平臺給予大家進行交流及討論。 

“在過去幾個月的防疫過程中,政府處在一個不穩定的局面,但民間團體所展示出來的力量讓人驚艷,如何派發糧食給經濟受困的家庭,如何把金馬侖的菜送到需要的社區,如何派發口罩傳遞防疫知識,如何幫助身邊需要的人,我們看到民間所展示的巨大力量。社區公共參與這件事,在疫情中我們無可避免,大家必須對自己、社區、國家負責任,讓疫情能迅速被控制下來。”

對她而言,民主不只是五年一度的選舉,而是如何鼓勵大家參與公民運動,像是在社區內尋找空間,去思考如何優化彼此居住的社區,藉由建設性的對話空間,同政府進行溝通對話,找出社區共生的解決方案。

社區聯盟反映民間所需,傳遞 #社區同行 (Community Togetherness) 正向精神

2020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不僅全世界都得面對這場巨變,接踵而來的是每個社區及各行各業未知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挑戰。 因此,推動社區自主聯結、紓困振興經濟是當下迫切需面對的挑戰。

蔡依霖提出於新常態下,各社區組織該如何提出新方案,以創新突破的精神,輔助社區市民、文化推動者及小商家渡過難關。 她主張建立互助網絡與資源共享平臺,傳遞 #社區同行正向精神,並將著重於三個面向:

samantha-borges-EeS69TTPQ18-unsplash.jpg

社區經濟

  1. 打造社區學堂,學習經濟產業轉型

  2. 舉辦網上論壇,學習線上傳播方法等

  3. 建立新的社區經濟生態網絡

tim-marshall-cAtzHUz7Z8g-unsplash.jpg

社區價值

  1. 活化社區互助價值理念,支持小地方經濟,如支持社區餐館、民宿、咖啡店、獨立書店等

  2. 推動社區培力與教育學習,從自然環境保育、環保、親子、美感等社區教室,逐步建立社區觀念,培養累積社區文化底蘊

  3. 結合藝文工作者,將社區文化價值最大化

blake-wisz--JJg90OAnWI-unsplash.jpg

社區數碼

  1. 迎接數碼時代,促成線上線下一條線

  2. 支持架設數碼設備,包括全面啟動數字貨幣

  3. 培訓更多社區商家及市民克服數碼障礙

“我們歡迎社區關懷組織、旅遊業者/地方導覽員、藝文工作者、文創業者、餐飲業者、食品業者、街區商家、教育工作者、建築設計師、社區工作者、誌願者等加入新新村社區聯盟,支持推動各個社區,加入守護、創新及社區永續發展的列車。”

除了扮演孵化器的角色,社區聯盟當然也不會排除和政府的合作可能,畢竟很多地方上的發展仍然需要政策的落實,方才能夠形成質的改變。如果政府有好的項目,這樣的資訊可以更好地通過此平臺傳達給聯盟裏的團隊,當中也可能促成不同團隊可以共同提案,增加項目的多元及豐富性,這些都是可行的。新常態意味著不能故步自封,我覺得民間社區聯盟打開了更多的合作機會。

在希盟執政時期,擔任過體制內的新村事務官,亦在國陣時期,以在野黨之姿協助十八丁推動社區營造的蔡依霖認為,政府對地方社區推出各種社區的初衷固然是好,但往往執行方面都狀況百出,出現上情無法下達,主要的問題出在政府及民間對地方發展是沒有“共識”的。

“強調凝聚社區共識有助於各個社區有自己的發展,而不再完全仰賴政府政策單方面的推動,避免出現政策朝令夕改,導致社區的發展難以永續執行的困境。”

對此,她強調,《新新村:社區聯盟》將致力於凝聚社區的能力,希望透過交流串聯起各個社區,讓大家分享彼此正在為社區服務的內容,借此催生更多成功的個案,特別是讓地方創生的商業模式,將是協助社區能夠永續經營的關鍵。

“目前已串聯起的單位都有個共同點,將是致力以社區營造為著力點,並盼望他們的社區活動,最終能讓社區更具包容力及韌度,永續發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