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讀仁嘉隆

Read Jenjarom.jpg

​活動緣起:

小feel文創市集闊別兩年,終於捲土重來。小feel每一次走入社區、發掘社區特色,並與在地人和團體合作的堅持,和新新村推動社區營造的理念不謀而合。

仁嘉隆的老厝民宿作為新新村社區聯盟的同行單位之一,在這次活動中積極扮演角色,把各個社區組織串連起來,也讓新新村在社區講堂中提供想法及協力。

新新村於今年初開啟了「走讀系列」活動,繼加影及安邦後便著手籌劃7月份的「社區青年種子培力計畫」。在獲得小feel的正式邀約後,便提出了把「走讀」也帶到仁嘉隆,借力使力,讓社區的能量發揮得更極致。配合這次的文創市集的主題《走近· 仁嘉隆》,在“走近”和“走讀”中,一起到厝來邊𨑨迌 (thit-thô) ,應該很有趣!

活動日期:2 - 3 / 7 / 2022 

活動地點:仁嘉隆四知堂

 

「走讀仁嘉隆」

主辦單位: 新新村社區聯盟
合作夥伴:小feel、仁嘉隆幸福村工委會、仁嘉隆楊氏公會、UCSI 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學院
支持單位: Team Selangor、雪州政府

《記憶與痕跡—新村建築的構築演進》展覽

Read Jenjarom_展览-02.jpg

由UCSI 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呈現,本展覽主要以UCSI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師生幾年的新村建築勘查成果,內容包括舊照片、舊地圖、建築測繪圖以及模型等等,加上對各地新村在進行不同的時期的建築型式的分析資料等等,讓民眾更容易瞭解新村環境,尤其建築的特徵及多樣性,以協助推廣新村文化與建築遺產保存的概念,也期待有朝一日新村歷史可以被正式記載為馬來西亞國土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ℹ️ 展覽詳情
日期:2-3/7/2022
時間:10.00am - 5.00pm
地點:仁嘉隆四知堂
展覽說明:

新村乃我國在1948年至1962年緊急狀態時期(Emergency Period)的產物。當時英殖民政府為阻絕共產主義思想在馬來亞民間滲透,透過畢禮斯計劃(Briggs Plan)將全國大部份的華人由墾殖地強迫遷移至管制區內,成立新村,包括設立圍籬限制村民行動、食物管制等等。1954年全馬境內的新村數量多達480座,共移殖了約57.3萬人,其中華人佔約86%。隨著時代的改變,在新村出生的人口逐漸增加,到了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左右達到高峰期。

由於新村始於二戰結束後不久,以當時候的政府的經濟資源的情況看來,新村規劃的最主要的原則是動用最少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效果。因此最終採用的概念,即讓各新村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時讓居住在新村的居民享有部份的自主權,包括文化、宗教、教育等等。畢禮斯計劃最終在強制執行下達到貫徹的效果。馬來亞獨立後五年(1962年),新政府宣佈結束緊急狀態,而新村則逐漸成為開放式社區,成為馬來西亞獨特的城鎮居住文化。

開放之後,新村乃延續著自給自足的文化特徵,村民分別從周邊環境中獲取資源,例如農業、漁業、種植、家庭乃至小型工業等等,發展出有別於城市生活的新村文化。隨著時代改變,加上都市人口迅速增加,位於都市範圍內的新村已經逐漸都市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些土地逐漸被轉換為商用土地,並被建設集團收購,改建為高密度共管公寓。另外,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關係,新村的土地擁有權乃屬於政府,村民只能向政府申請30年或60年的使用地契。因此在土地歸屬的條件限制下,一般上村民對家園管理改善持有消極的態度。種種的原因,使得一般人的眼中,新村即為落後、混亂、不合時宜的老舊居住環境。

本展覽主要以UCSI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師生幾年的新村建築勘查成果,內容包括舊照片、舊地圖、建築測繪圖以及模型等等,加上對各地新村在進行不同的時期的建築型式的分析資料等等,讓民眾更容易瞭解新村環境,尤其建築的特徵及多樣性,以協助推廣新村文化與建築遺產保存的概念,也期待有朝一日新村歷史可以被正式記載為馬來西亞國土發展歷史的一部份。
 

《從社造看新村未來的發展》座談會会

Read Jenjarom_座谈会-01.jpg

兩位主講人將分享馬來西亞社區營造脈絡與發展,從不同社區案例分享再回望仁嘉隆這些年來如何經營社區。

ℹ️ 座談會詳情
日期:3/7/2022(星期日)
時間:10.00am - 12.00pm
地點:仁嘉隆四知堂 
主講人:陳亞才、徐威雄博士
主持人:蔡依霖

陳亞才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元生基金會執行長、文化資產保存委員會主席、雪隆歷史與文化資產之友協會主席,長期關注政經文教發展、投入社會教育工作,鼓吹跨族群交流,從事印度教和印度廟研究,定期舉辦分享和導覽。

徐威雄
來自仁嘉隆新村,台大歷史學士與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目前在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組)任職高級講師,開授本科及碩博士班課程。主要研究領域在中國學術思想、馬來西亞華人文史。積極參與學術機構與文教社團,致力收集與整理華人的史料文獻,推動文物館、校史館等的籌建;目前任華社研究中心學術董事及圖書館管理委員會主任、林連玉紀念館館長、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的編委會委員等。

青年種子培力計畫

青年培力_IG.jpg

“如果,你想為家鄉做些事情,對居住的社區有憧憬,卻不知從何開始…”
“如果,你是社團活躍分子,辦過大大小小的慶節活動,想有不一樣的點子…”
“如果,你有把家鄉打造得更美好的願景,卻苦無啟發及動力…”
那,歡迎你即刻報名加入『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青年種子培力計劃 2.0。


每個社區的經營模式各不相同,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景觀、生活機能和人文歷史;其中人與人之間的社區關系也都不一樣。


培力計劃即將安排到3個不同社區實地考察,體驗參與和了解各社區經營的多樣化,相信會帶給你激蕩與火花,並有行動力!


【培力計劃詳情】
活動名稱:「社區就是教室,大地是課堂」- 青年種子培力計劃2.0 
主辦單位:新新村社區聯盟
活動場次詳情: 
第一場:7月 2-3日,仁嘉隆,雪蘭莪 
第二場:9月16-18日,十八丁漁村,霹靂(暫)
第三場:11月12-13日,麻坡(暫)
**報名參加者必須完成三場培訓營**
對象:有理想、有活力、有熱忱的青年,推動社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
名額: 只限20人 (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 
報名方式:完成線上表格填寫,等候錄取通知。
報名鏈接:www.t.ly/JPd-
參與費用:RM300,含三場講師費、活動材料及住宿(若無被錄取則無需繳交報名費)
詢問熱線:010-657 1431

bottom of page